1)第449章 “变脸”的明将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49章“变脸”的明将

  漫天黄沙,遮云蔽日。

  沙地上行走着一支骆驼队伍,这是亦力把里的使团,除了贸易的商品,还有进贡的贡品。

  使团的人们看上去很紧张。

  从亦力把里到嘉峪关,有一千数百里的路程,需要行走好些时日,路途上充满了危险。

  “父汗太过胆小怕事。”

  一名年轻人不满的抱怨,他一万个不愿意这趟充满了凶险的路程。

  “黑的儿火者汗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袭杀工地的势力,必定是想要挑起明军对我们的战争。”

  听到使团官员的劝慰,年轻人才默不作声。

  “唉。”

  “我倒不担心去北平,担心的是这千余里的路途,恐怕很难顺利抵达嘉峪关。”

  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

  “入质于汉”,在京城就学。

  从汉的西域都护府,率士卒屯田,各级官员的轮番上任,随着汉人口的增加和管理权的加深,汉语在当时为官方通行语言。

  而马贼们更不敢回头报复,每个人都想要逃离的越远越好,只留下遍地的死伤。

  中午热死,晚上冻死。

  沙迷查干结结巴巴的称赞了句。

  有装手榴弹的,有装纸装火药的,还有装铅子的等等,看起来就不普通。

  早晚温差大。

  整个交战过程形如流水,就像一场最滑稽的戏曲。

  看着眼前明军将领温和的笑容,沙迷查干再也不觉得对方很好说话了,怎么看怎么让人胆寒,昨晚是如何觉得对方性格太过良善的呢。

  明代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已不只是唐代的“能汉语”,而是不用翻译,自己就“通汉语”了。

  “铁道的事情,我父汗是不知道的,并且同样很愤怒,听说燕世子脾气甚严,担忧引起误会,所以派我主动前往北平。”

  明代在哈密、吐鲁番一带,汉语对当地语的影响较之汉晋,唐宋要增加。

  这片充满了混乱的土地上,战争从来没有消停过,你方唱罢我登场,离开的,消失的,新来的,永远不会消停。

  历史上,此人的次子就属于东山再起的例子,在印度大陆获得土地舔伤,几十年后在永乐年卷土重来。

  沙迷查干笑道:“新军的军威,不光是亦力把里听闻,连万里之遥的帖木儿也有听过,忽歹达等首领见过乌格齐哈什哈,乌格齐哈什哈率部众西迁,如此大的动静,岂有人不知的道理。”

  为首的将领客套了一番,见沙迷查干真心实意,不禁对此人心生好感,领了他的情。

  明军的确很强大,所以不光父汗选择了臣服大明,连近些年来窜起的帖木儿,同样选择了派遣使者向大明称臣纳贡。

  沙迷查干又打量了这支百余人的明军骑兵,人人都有夜色下,在火光中反射耀眼光芒的板甲。

  “他们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能和通两个字的意思,差别是很大的。

  “轰

  请收藏:https://m.shuhu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