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十七章 计划书_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却是海路。

  海船的运输量远远大于陆地运输,把下龙湾的煤拉到海南石碌,耗费的成本还要低于从马鞍山到南京的费用。

  虽然淮北有煤,但是淮北的煤不如鸿基煤矿的煤,马鞍山的铁矿石含量,也低于石碌铁矿。

  所以,哪怕是在海南炼钢,然后再运回大明,成本也要低于在马鞍山炼钢。

  朱瞻基现在除了考虑攻略,更多的是在回忆钢铁的发展史。

  他虽然在非洲,在南美办了多家炼钢厂,但是技术他真的不懂啊。哪怕就是他的老婆格拉西亚,也要比他懂的多的多。

  现在他依靠不了别人了,只能自己回忆钢铁发展史过程中的炼钢技术发展。

  他只知道坩埚炼钢,底吹转炉炼钢,还有托马斯的碱性底吹转炉炼钢,用石灰来增加钢水中的碱性分子,后来又发展到了顶吹转炉炼钢法。

  坩埚,平炉,高炉,转炉,这些原理他都懂,但是对技术他却一窍不通。

  所以,科技的发展他是一点实际帮助力都没有的,他最多也就能引领一下正确的发展方向。

  从年三十到初五,朱棣都忙的不可开交,祭祀,大朝会,分批宴请各界官员。

  一些活动朱瞻基会参加,比如太庙祭祀,这些是他这个太孙也必须要参加的。现在不熟悉程序,等他当上了皇帝,就会手足无措。

  但是大部分宴会他都推掉了,即使参加,也不喝酒。

  一直到大年初六,朱棣才算稍微清闲了下来,然后来兴庆宫看了朱瞻基写好的攻略计划书。

  这份计划书是朱瞻基第一次正式参与国政,不仅他自己重视,就连朱棣也相当重视。

  但是一看到计划书,朱棣就楞了一下,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看。

  因为采取了白话文和标点符号,加上朱瞻基彻底一改过去的公文模棱两可的习惯,将所有的数据精确到位,甚至还用炭笔制作了一些图表。

  结果在一般人看来两三千字就能写清楚的事情,朱瞻基却写了一万有余。

  但是,这还只是一份大纲,这是时间不够,如果时间足够,他能写二三十万字的计划书出来。

  未来一项国家计划和政策的实施,几百万字,甚至写的字用一间房子都装不下,但是在这个时代,朱瞻基为一个计划写这么多字,已经让朱棣震惊了。

  特别是他采用的是白话文,横着写,然后加上了标点符号,这些都让朱棣觉得新鲜。

  朱瞻基一直安静地坐在一边,不急不躁,等着他看完。

  终于看完了最后一页,朱棣抬头问道:“为何用白话来写?”

  “孙儿这篇计划不仅是给皇爷爷看的,还要给所有参与计划的人看,哪怕对方不识字,也能让他一听就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事。”

  “你把事情都安排好了,让下面的人岂不是没有了灵活的办事范畴?”

  “孙儿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他们需要干什么事,不能干什么事,做好了赏,做不好就罚。”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工匠和铁匠?”

  “开发石碌矿山。”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太医?”

  “各地气候不同,瘴气肆虐,只有有医生才能保障将士的安全。”

  “……”

  “……”

  爷孙俩一问一答,持续了半个时辰,朱棣才完全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临走的时候,他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基儿此举甚好,我也放心了。”

  请收藏:https://m.shuhu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