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九章 德里苏丹国_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种试探果然一下子就试探出来了,不过他也没有惩治他们的念头。不管郑和也好,王景弘也罢,他们都是内侍。

  在如今的政治的环境下,太监集团,文官集团,武将勋贵集团三足鼎立,只有太监集团是真正与皇家一体,没有方向之争。

  武将们为了功劳,或许会主动挑起战争,文官们为了抢权,也会故意设置一下障碍,显示自己的重要性。

  但是太监们除了喜欢贪几个钱,绝对不会跟皇室反着来。

  大明的前期的政治体制与清朝有显著的不同,区别就在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是完全控制在內监的手里。

  虽然朝廷有户部,但是户部除了农税,商税几乎等于没有。如今的海关也好,大型工场也罢,几乎都是內监控制,以至于朝廷需要问皇家内库要银子,才能填补窟窿。

  文官们为什么要反对下西洋,还不是因为下西洋赚的大量金银,并不是缴纳给国库,而是收于内库。

  国家的金银流通全部都是內监控制,官窑,织行,包括茶叶,除了內监就只有一些私人行会控制,户部当然想要抢了这份收益。

  以朱瞻基想来,几十年后的土木堡之变,主要就是文官们的圈套。

  通过一场顺水推舟的战争,一下子把宦官集团,勋贵集团一网打尽,同时限制了皇权,这可是一石三鸟。

  自土木堡之后,皇权就被限制在了皇宫,勋贵集团一蹶不振,宦官们在这样的局势下,也根本谜语了跟文官较量的资格。

  自此以后,文官们掌握了整个国家的大权,这种没有限制的权力,导致了没有监管的腐败,最后一直把大明朝玩完。

  朱瞻基不怕现在的宦官集团联合起来,因为十二监,四局,八司,这內监的二十四个衙门,中间的利益之争也是非常严重。

  而且外有武将勋贵集团,文官集团,他们现在就是再齐心,也不会成为大患。

  他只在乎內监这些人是不是跟他一条心。

  得到了王景弘的答案,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你安排一下,今日我就见一下柯枝的国主,还有那些德里人。”

  站在新建的大殿门口,能够看到天边被夕阳映照成粉红色的天空,这里的落日真是美不胜收。

  长长的车队载着各种御物进入行宫,朱瞻基要在这里待半个月以上,几千人的安置,今日不一定能全部安排好。

  刘万凑在朱瞻基的身边,跟朱瞻基讲着在这柯枝国遇到的一些趣事,这次下西洋,也让他的见识丰富了许多。

  其实不仅仅是他,朱瞻基身边的所有人都同样如此。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他们出来已经一年多,走了不止三万里路,一个个都称得上见多识广了。

  这种锻炼别的不敢说,最起码他们一个个的眼界都宽了许多。

  这个时候,一个小黄门小碎步跑了过来,在

  请收藏:https://m.shuhu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