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4章 海洋的召唤(第一更,求月票!)_帝国的朝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除直接从香港、上海等地挖来工人之外,公司甚至还不计成本的直接从欧洲聘请了经验极为丰富的造船工人,正是那些优秀的工人,使得船厂现在能够建造五千吨的大型商船。

  而与公司聘请的欧美技术专家不同,这些工人现在大都已经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这是继约的代价,公司在聘请的欧洲工人往往只签订五年期的合同,在合同结束后,他们就需要回国。但丰厚的待遇,尤其是稳定的工作以及退休金制度,却对其中的一些工人产生了吸引力,他们希望如中国工人一般,获得长期的工作,而不像是在英国时那样,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在船厂的大门外等待着,等待着上工的机会——此时的欧洲船厂,甚至一些工厂都是根据生产量调整对工人的需求,以至于不少工人那怕就是熟悉技工也不得不往返于各个工厂之中。

  相比之下,北洋公司所属子公司的各个工厂那种稳定的、且有养老金的工作,对于这些异国来客同样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以至于许多技工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纷纷选择以入籍的方式换取长期合同。

  如果说引进的工业产品专利和外国技术人员于工厂中,使工厂掌握了诸如生产流程、金属加工、质量控制等各种制造层面的知识,那么这些熟练工人却给工厂带来了不可缺少的制造经验,甚至在很在程度上,正是那些熟练的外国技工保证了上百家新建工厂的加工水平以及产品质量。

  现在史司之所以会直截了当指出史腾阁方案中的“缺陷”,其立足点正在于船厂的四百名熟练技工,曾参与过“镇远号”铁甲舰的建造以及勃兰登堡级铁甲舰建造他之所以会这么说,却有着他的道理。

  “即便是在德国,在什切青的船厂之中,在建造勃兰登堡级铁甲舰的时候,工厂投入的熟练工人至多也只有百人左右,其它的工人完全是从厂门外招聘,他们中固然有熟练的工人,但相当一部分工人的经验几乎为零……”

  史司说的事实,在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像北洋公司这般,长期雇佣数量从此众多的工人,在某些工厂那是因为长期生产,而在拥有近万名工人的仁川船厂,其实只需要三千人就能满足现在的生产需求,但他们却聘请了三倍的工人。为了让这些工人获得工作经验,他们每周实际工作时间只有不到十八个小时,其它工作时间更多的是在学习。不过额外的工人是以政府提供补贴的方式聘请的。

  也正是这种工人养成,使得史司对仁川船厂充满了信心,认为他能够建造更大的军舰,甚至建造主力战舰。当然,前提是他们愿意自行建造。事实上,作为公司派往中国的造船工程师,史司更渴望通过建造一型军舰,向公司展现自己的价值。

  

  请收藏:https://m.shuhu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