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十二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五节_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公主的态度很明确了,她倾向于复兴正统儒学。

  伏完是长公主的姑父,许劭是长公主的老师,关中马家也是皇亲国戚,太原王家、郭家、令狐家是北疆系门阀的中坚,这些经学世家有的是研习今文经学的,有的是研习古文经学的。他们在这个关键时刻,倒向了以李玮为首的改制派,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态度,试图复兴正统儒学,把先秦诸子学说融入经文经学,继而和官学主导力量新经学对抗,很明显是对当前复杂形势的一种回应,一种新的生存观念。

  历朝历代,谁控制了官学,谁就能控制国策,最后就能控制朝政,就能从朝堂上获取最大的权柄和利益。四百年来曾衰落的伏家有它维护、巩固和发展自己经学的独特办法,伏氏学能延续到现在,显然很好地理解和坚持了“与时俱进”的治学处世之策。伏家在本朝经文学世家中有崇高的威望,它在这个时候提出复兴正统儒学,选择了“与时俱进”之策,肯定会对其它经文学世家选择生存之路,选择有利于家族发展的策略产生决定性影响。

  以伏家为首的经文学世家坚决站在了大将军和长公主一方,这是一个强烈而明确的信号。这说明儒学改良已经是大势所趋,说明此次朝堂争斗已经逐渐分出了胜负。即使这时候朝堂乱成一团,大将军出手了,情况还是和以往一样,受损最大的是门阀士人,而实力弱小的天子并不能给他们以强有力的支撑和帮助。

  适者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此刻门阀士人们面临生存的抉择。

  经文学影响国策,国策影响门阀士人的权势和利益,但门阀士人的利益因为国策原因受到损失时,最正确的办法应该是从根源上去找原因,去改良经文学,让经文学去适应国策,而不是舍本逐末,用门阀士人的权势和利益去对抗国策,最后两败俱伤玉石俱焚。

  本朝社稷两次败亡,门阀士人两次遭到毁灭性打击,如果大家还不能从中吸取教训,还是和国策,和朝廷正面对抗,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

  要想确保门阀士人的利益,就要把目光放远一点,就要主动适应社稷的发展,就要改良儒学,让改良后的儒学适应国策的变化,然后从社稷发展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将来,大家的实力变强了,儒学也有生命力了,反过来又能影响国策,改变国策,支配国策,继而从国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本朝立国之初,黄老之学牢牢占据了学术主导地位,儒学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很多儒生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但自董仲舒大师创出新儒学之后,儒学一跃而起,彻底击败了黄老之学,这就是儒学生存的例子,最好的例子。要想生存,就要改变自己,就要让自己去适应当前形势,否则终究会被淘汰。

  请收藏:https://m.shuhu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