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五十六)上_[综]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帝王泰山之行过后,不只是祭文起效了上天给了他面子,还是因为国家大力投下资金建造水利设施的效果,大汉迎来了近三年的相对平稳发展期,只是虽无大灾,小灾却也难免,但是军阀均安分老实的境况下,于民生倒也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

  因天气逐渐转冷,耕地的最北锋线逐渐南移,北方部分田地迫于无奈只能在一年春天仅零散破土几根麦苗的情况下,放弃原来的冬麦大豆轮种,继续在暖和的春夏秋种植一季黍或者一季麦。

  但是好在由于种植器械的改善,还有水利的推进,畜力的推广,百姓的耕地面积亦是有所增长,虽有损失,但远比前几年要好得多。

  不过因为没有战争的储粮需求,加上国家在收货税粮时候接受麦子,农民们的种植种类渐渐倾向于种麦,因为麦子的产量要高于粟米,而在一些并不为田地的地方,大家栽了些苜宿草,等苜宿草到了春日收割后,又在那些地方接着种了些粟米,粟米不需要过多照料,这种想起来巴拉几下的种植方式收货自然不丰,但是也多少也算是个添头。

  另一方面,火炕技术的普及使得冬天因为寒冷而冻死的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因为之前的连番灾祸,大汉的人口较之于灵帝时期降低了将近八分之一。

  其中还包括落草为寇的、出生时候并未正常登记户籍的、以及各种在户籍上失踪了的隐性人口。

  虽然还没有发展到历史上那样只剩下五分之一的严重程度,但是对于一个已经有近400年历史的大汉朝廷来说,这一数据已经非常的触目惊心。

  人口的减少将会直接带来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的减少带来的结果自不必提,无论是国家收入,当地的守备力量,人口基数和增长都会受到巨大影响。

  所以,当紧张得等着这三年一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官员们,得知这一年的人口数量终于稳住了下降的落势,并且有缓慢抬升的趋势时,大汉的官员们都高兴坏了。

  而火炕技术,自然也被带到了洛阳。

  事实上,在重建洛阳城的时候,洛阳城的宫殿内就预留了烟道,等到了冬天在外头点起了灶台,热气灌入,才保证了这些需要光脚上朝的大臣们没有在寒风中御前失仪流下两管鼻涕。

  当然,冬天的时候,按照规定,臣子们是可以穿上袜子的,只不过需要脱掉鞋子而已。

  而此时的袜子没有松紧带,和现代的完全不一样,就是一个布套子,口子上用绳子缚住,至于材料,品衔低的用麻布,品衔高的可以用丝绢,闷-骚的还能绣个花,因为大家上朝时候为表示恭敬还是要低头的,袜子也是一个很有必要比对的目标。

  但是这些袜子都有一个巨大的缺陷——不保暖。

  麻也好,绢也好,哪怕是最高级的丝,在

  请收藏:https://m.shuhu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